社会 > 大爱
+

从青海到贵州, 河大支教团15年爱心接力

作者:编辑1    来源:长城网    阅读:13642

“草原的风,草原的雨,草原的羊群……”青海湖畔,海拔3200米的高原上,有一座名为青海共和县江西沟的藏区小镇。“你们在学校要听话,老师一定会回去看你们。”短短一句话,是历届河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以下简称河大支教团)队员向藏区孩子们许下的共同诺言。为了坚守这个美丽的诺言和约定,河北大学先后派出51名获得保研资格的大四毕业生到高原支教,播撒知识的种子,用爱与善的信念书写青春的故事。

  2005年,河北大学正式参与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组织实施的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15年来,河大支教团不断壮大,服务地也从青海扩展到贵州,先后派出14届共161名志愿者进行扶贫支教志愿服务。

  践诺

  每年新学期,如约到藏区

  张梦迪是河北大学第十四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2019年8月起,她与同伴宋亚南、高梦琳、赵鑫来到江西沟镇民族寄宿制小学支教。刚刚过去的寒假,队员们回家过年后因疫情无法返回青海。4月初,青海启动复学工作,4名同学从河北出发,历时30多个小时,辗转1700公里回到支教地,经过隔离观察后,在4月16日给藏区孩子们上了新学期第一课。

  在张梦迪之前,河北大学已派出了近50名志愿者到藏区支教。2006年8月27日,河北大学毕业生李亚林来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江西沟乡(2018年更名为江西沟镇)民族寄宿制小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他也是河大支教团第一届成员。

  李亚林说,刚到服务地时,学校是低矮的房子,学生们蹲在草丛里,边吃饭边说话,不懂藏语的他完全听不懂孩子们说的是啥。在那里,水永远烧不开,米饭一蒸就糊,支教队员们常流鼻血、裂手指、呼吸困难。

  第五届河大支教团成员王芝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屋子中间是两张桌子,一片黄一片黑的,一层尘土。往里的两张床上,是连续五届河大支教团留下来的被褥,那么厚。”

  特殊的高原环境,陌生的风土人情,河大支教团每一届成员都没有服输,凭着韧劲儿克服了语言障碍以及教学和生活中的不适,不仅承担起全部英语教学和计算机教学工作,还承担起学校的党务、德育、电教、网络与教学设备维护、教育信息化培训、公众号运营等工作。

  在江西沟镇民族寄宿制小学支教团办公室里,有一面墙是历届支教队员的风采展。第十四届河大支教队员赵鑫说:“每次看到这面照片墙,我们都会有一种神圣的感觉。在这里的志愿服务就像接力一样,历届支教队员将这份精神——青海湖精神传承下去。”

  支教

  从青海藏区,到贵州山区

  河大支教团原本只有江西沟镇民族寄宿制小学一个支教点。2013年,在河大支教团志愿服务的第八个年头,队员们的脚步从青海省迈到了贵州省六盘水市。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挑战,队员们再一次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当地师生的信任。

  吴限泽是河大支教团赴贵州支教的第一批队员之一,他开玩笑地说:“我们骄傲,因为我们吃到了第一个‘螃蟹’。”

  在河北大学第十四届研究生支教团18名队员里,崔光英、陈一翰、杜昕桐、张力丹和吴淑堃等5名队员在六盘水市盘州市红果街道沙陀小学支教,杨玉泽、徐泽华、张博、孙扬和刘美等5人在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月亮河彝族布依族苗族乡第一小学支教。这两所学校在校生近700人,支教工作压力比较大。

  今年4月底,在盘州市支教的5名队员返回贵州服务地,刚结束隔离就开始了家访工作。河大支教团盘州分队队长崔光英说,家访对象以留守儿童、贫困儿童为主,配合班主任去家里解决孩子们学习上的困难,给孩子们辅导已经学过却没能掌握的知识,“尤为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给他们缓解疫情的影响。”

  “授课内容主要是全省统一的直播课,我们负责课后讲解和作业批改等。”河大支教团六枝分队队长杨玉泽说,他们会通过网课为孩子授课。此外,他还要进行班级管理,对建档立卡家庭和学生的出行路线进行统计。

  杨玉泽说,目前的网课持续了两个半月了,语文、数学基本上快学完了,现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也开始探讨孩子们通过网络进行复习的问题。

  心声

  青春只有一次, 支教人生更绚烂

  “老师,你什么时候回来看我们?”虽然巩建宇已经离开青海一年多了,但读四年级的多杰羊措总会通过微信这样问他。

  巩建宇是第十三届河大支教团成员,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一年级。在青海省共和县倒淌河镇民族寄宿制小学支教一年,巩建宇和那里的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即便从青海支教回来,他和那里的孩子们一直有联系,经常帮孩子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逢年过节孩子们都会用手机给我送来祝福。”巩建宇说,每次孩子们问他什么时候回学校,他就笑着回答:“你们好好学习,这两年老师一定会回去看你们!”

  巩建宇说,支教磨炼了他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品性,执行力也得到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在那里调研时得到的一些数据、资料等,为我目前的专业研究提供了一手资料,如民族城市形象传播、藏牧文化的品牌形塑与传播思考。”

  “老师,你在干吗呢?”2019年12月2日,青海下了大雪,正在读三年级的女孩拉毛央忠在雪地上写下了这句话,发给了刚刚完成支教工作的第十三届河大支教团成员王朴真。

  谈到在青海支教一年的收获,王朴真感到很荣幸,也很骄傲。第一次正儿八经地被这么多孩子叫老师,她觉得支教中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所有的经历都是宝贵的。

  回忆起自己的支教经历,李亚林感慨道:“青春只有一次,选择奉献会让青春更加绚烂多姿。”

  荣光

  15年接力支教, 帮扶4000余名学童

  回忆支教岁月,李亚林最难忘的是一堂电脑课。他发现孩子们对电脑一无所知,并且是那么好奇。当时他心情非常复杂,第一次意识到藏区孩子是多么渴望认识和了解外面的世界。在他努力沟通后,北京的一位爱心企业家决定为江西沟镇民族寄宿制小学捐赠电脑、运动器材等折合人民币120万元的物资。

  出生于1988年的赵辰玮是河大支教团第七届成员。支教队员们聊天时,都想到了当地孩子们在文具方面的匮乏,聊着聊着就聊出了“10元爱心包”计划。后来,赵辰玮决定尝试在微博上求助。没想到该微博获得网友大量转发,很多爱心人士和公益平台纷纷参与“10元爱心包”计划并进行捐助。2012年9月至12月,短短4个月时间,河大支教团共为所在学校联系了25次捐助活动。捐赠人来自全国各地,绝大多数是以个人名义捐助。

  “青海,于我而言,或许只是梦中才到过的地方,最亮丽的景色则是一届届学长学姐们集腋成裘、薪火相传的身影。”赵辰玮回忆支教经历时说。

  河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倪志宇说,过去的15年里,河北大学共派出14届总计161名志愿者奔赴青海、贵州以及河北阜平等地开展扶贫支教志愿服务,累计帮助学童4000余名,先后募集爱心物资1500余万元,为提高当地教学水平、改善生活教学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由于出色表现,河大支教团和队员们多次获得青年志愿者先进个人、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优秀服务奖、民族教育扶贫贡献奖、优秀支教工作者、研究生支教团先进个人等团体及个人荣誉,“这些不仅仅是一张张证书,更是对河大支教团和队员们的肯定”。(燕都融媒体记者 任利 通讯员 闫春旭 文/图)

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时间:2020-05-18 15:27:15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公益传播》- 河北公益网手机版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