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 人物
+

邢台市抗战老兵李银君:“当兵是一辈子的光荣!”

作者:    来源:河北公益网综合    阅读:21599

  

 李银君。河北日报记者邢 云摄

  “我小时候是一个不幸的人,参军后是一个幸存的人。现在,我是一个幸福的人,这一切都是党给我的!”家住邢台市襄都区的李银君老人今年90岁了,7月27日,在接受采访时,他开门见山地说。老人特意将13枚军功章小心翼翼地别在衣服上,细细摩挲,再三端详,眼眶充满泪水,“好多战友死在了战场上,我忘不了他们……”

  李银君祖籍平山县滚龙沟村,6岁丧母,是山村里的苦命娃。8岁那年,村里来了八路军。他清楚地记得:家家户户都住着八路军,他们军纪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帮着干活,村民都把八路军当成亲人。

  12岁起,他参加了儿童团,为八路军站岗放哨。15岁,他自愿入伍,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在滚龙沟村,日军多次扫荡,烧杀抢掠,“抓走和打死村民几十人,我们家的房子就被烧毁过两次。”

  “每次日本鬼子来扫荡,村民都到山上避难。”李银君跟着大人们掩埋过烈士遗体,“日本鬼子欠下的血泪债,滚龙沟人永远不会忘记!”

  妻子送郎上战场,母亲送子打东洋。参军后,李银君随部队在平山、获鹿(今鹿泉)一带活动,昼伏夜出,主要任务就是袭扰日军。

  1945年4月,在原获鹿县白沙村附近,3名日军从炮楼下来进村抢东西,李银君和战友开枪打死了一名日军。

  “我四叔被日本鬼子杀害,我哥哥也死在了支援前线的路上。”李银君攥紧拳头,一字一顿:“这次战斗,我也为亲人报了仇!”

  而后,李银君编入晋察冀教导旅北上张家口,配合大部队挖战壕。日军投降后,他和战友负责接管从山西大同、阳高等地送来的俘虏。

  1946年6月,内战爆发。李银君所在部队遭遇进攻后主动撤出张家口,继续和敌人周旋。不久,他所在部队改编为晋冀七团,武器装备也比过去好了许多,与国民党军队在高碑店打了一仗,消灭对方一个团,打出了气势。

  1947年,李银君参加正太战役。这场战役孤立了战略要点石家庄的国民党守军,对扭转华北战局起了重要作用。同年6月,保北战役打响。“打李家庄时,敌我拉锯10多次,最后才占领李家庄。”李银君激动地说,正是在这场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表现英勇的他火线入党。

  “先打清风店,后打石家庄,消灭了第三军,活捉匪军长……”李银君唱起了《解放石家庄战歌》,仿佛重回战场,嗓音嘹亮,神情激昂。

  新保安战役是平津战役第一仗。彼时,李银君是机枪班班长。胜利来之不易,“我姐夫贾兵计就是在这场战役中牺牲的。他牺牲前一天,我俩还在行军中恰巧碰到,匆匆见了一面。为了新中国,我俩都抱着必死决心!”

  再后来,李银君参加解放太原等多次战役,坐木船渡黄河,解放兰州,打下固原、同心、中卫,又攻克灵武、银川。

  1950年11月,李银君和战友们从陕西武功县乘火车至山东泰安待命,一个多月后,他们到达辽宁安东(今丹东)跨过鸭绿江,“白天隐蔽、夜晚行军,冒着敌机狂轰滥炸,到达平壤附近,准备参加第五次战役。”

  抗美援朝期间,几乎天天打仗,其中要数马良山战役让李银君印象最为深刻。

  “在马良山地区,我们打了一个199高地战役。”李银君说,那天,下着瓢泼大雨,志愿军到达山上时只见武器都还摆着,却没有看见敌人。后来发现,敌人都穿着雨衣在一个封闭的地方躲雨。见状,志愿军扔了几个大手雷,接着用机关枪射击,敌人四处逃窜,跑下山的有十几人,俘虏了十几个,死了五六十人。

  “我们在马良山坚持了一年零三个月,一寸阵地未丢。”李银君在马良山负伤三次,第一次头部受伤,在后方野战医院住了一个月,又上战场;第二次胳膊被子弹击穿,经过救治再回战场;第三次,弹片炸进头部,伤势严重无法取出,只好回国,“朝鲜战场上,我被授予‘战斗英雄’‘英雄连长’称号。”

  “直到现在,这个弹片还在我的头部。”李银君用手指着右耳附近的一个伤疤,“因为压着神经,没法手术。”

  戎马百战多,九死一生还。因为身体原因,1952年9月,李银君转业并分配到邢台工作,直至离休。

  “当兵是一辈子的光荣!”李银君说,这些年来他从工资里拿出近20万元资助困难群众。他还常到驻地部队、学校等地,讲述战斗经历,激励大家为国家作更大贡献。(河北日报 记者 邢 云)

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时间:2020-08-22 21:54:33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公益传播》- 河北公益网手机版


【电脑版】  【回到顶部】